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Active Learning 主动学习与策略选择:任务型语言教学七原则之四

2016-07-15 武太白 武太白英语教学


好消息:经努力,本系列文章从本周起每周一、周五更新。请关注,并多转发,感谢!


题解:此前各期,我撰写的解析部分一般都避免过分发挥,但这一期的内容使我不得不多说了一些,应该算是这个系列里的深度文了,故名。


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究竟是什么?David Nunan如是说(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57)


任务型语言教学七原则(1):脚手架原则(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60,在家教孩子可参考)


任务型语言教学七原则(2)任务进展性(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61,在家教孩子英语也可以参考)


复现·Recycling:任务型语言教学七原则(3)(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62,附家长指南)


下文选自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泰斗David Nunan的经典著作《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翻译、解读:武太白。



Principle 4: Active learning

• Learners learn best by actively using the language they are learning.

In Chapter 1, I g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 key principle behind this concept is that learners learn best through doing – through actively constructing their own knowledge rather than having it transmitted to them by the teacher. When applied to language teaching, this suggests that most class time should be devoted to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use the language. These opportunities could be many and varied, from practising memorized dialogues to completing a table or chart based on some listening input. The key point, however, is that it is the learner, not the teacher, who is doing the work. This is not to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place at all for teacher input, explanation and so on, but that such teacher-focused work should not dominate class time.

译文


原则4:主动学习


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用所学习的语言时,学习效果最佳。


在第1章,我对体验式学习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这一概念背后的一个关键原则是,学习者通过“做”能够学得最好——通过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给他们。这一原则应用于语言教学,就意味着大部分课堂时间应该投入到创造机会、让学生使用语言中去。机会数量多、种类各异。不管是练习事先记忆过的对话,还是根据听力输入完成表格、图表,都属于这样的机会。然而,关键点在于,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做事。这当然不是说教师输入、讲解等活动就完全没有用了,但这样的以教师为主的活动不应该是课堂的主要部分。


解读


这个原则比较浅显易懂,也是最近二三十年来教学改革一直强调的,一言以蔽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的老师说,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呀,我指导学生背课文、默单词,学生积极主动地背、默!呵呵,不是这样的,是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重复。这句话落到实处,可以用导游来做类比:一般来说,导游导游,肯定是主导某次游览;但具体去看、去合影留念,都是游客自己的事情。即便导游有各种各样的解说,欣赏活动本身还是游客来完成的,游记自然也是游客写。回过头想一想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应该也是这样吗?




也有不少老师对这个原则嘴上不说,却心有疑虑。他们担心的事情有两件:一、让学生“主动”去运用语言,他们认真做了吗?出了错、偷了懒咋办?二、我们面临如此沉重的考试压力,中考、高考刷题都刷不过来,还怎么让学生主动学习呀?这不是扯淡吗?


现在我就来一一回答这两种担心。遵循“主动学习”原则、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维组织课堂时对学生是否切实进行了语言的应用有所担心,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一位老师责任心的体现,但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学生是否切实学习,取决于两点:1、语言应用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趣味性(这不是必须的,当然有了更好),指导是否循序渐进、清晰明了;2、对任务输出、或者说任务结果的要求是否明确、清楚,教师的检查是否及时、透彻。只要这两点能够做到,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是否切实在使用英语。他们不用能行吗?至于说出错,那是在所难免,检查核对的环节就是为查明有没有严重错误而设置的,所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犯错也不必太顾虑,即便犯了严重错误,也还有纠正的时间。当然如果不是严重错误,那就更不必纠结了。



第二种担心是更加隐蔽的,有“考试压力”就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判断,其实隐含着另一种更基本的、也更有害的心理:刷题、应试型突击比“主动学习”更有效、更能出分数。这种判断几乎在教育改革的每一个时期都在阻碍着改革的进展,对英语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危害尤其严重,而受到危害的老师们不觉其害,还回过头来这样告诫年轻的新一代教师。是时候对这种逻辑、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加以驳斥了。


就我自身体会而言,各类英语考试的准备中,对题型的了解虽然重要,却远远没有自身的英语综合水平重要。我就拿自己的经历举三个例子:


1、2004、2005年两次复旦外文专业考研,我的基础英语一次第二、一次第一,这种考试的题型非常简单,想刷题也根本无从刷起,当然我也没刷过,就是每天没事朗读朗读朗读,读了大半年,分数就上去了;


2、2006年我出于好奇参加了上海高级口译的笔试,我是直到进入考场、看到试卷才知道是哪些题型的,并且因为题型的生疏丢了几分,最后考了223.5,据说这分数也还是不错的;


3、2007年我参加了CATTI(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二级笔译的考试,也是之前没有对题型做任何了解、准备,也没做其他特别准备,同样是一次过,好像翻译基础68、翻译实务76,听说也还可以的。


就此,我经常想,相比技巧,还是绝对的实力有效,题型毕竟是细枝末节,不了解当然不行,但要说一天到晚就按照题型去练呀练呀练,我看那也不见得就有什么用。


有的朋友会说,你这举的都是高考以后其他类型考试的例子呀!中考、高考也是这样吗?我看不见得!


那我就说回中高考。时间倒回十五年,很多地方都有一种题型,称为“改错”,具体是:一篇短文,总共11、12行,中间的10行可能有多词、少词、错词,也可能没有错,右边给一条横线,让学生找出所有的错误并在横线上改正。对这种题型,我一直苦思冥想,能否帮学生找出一种更高效的做题方法?凭着空想,我向学生提出,能否第一遍看文章找一找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非动词类语法错误,第二遍看文章找一找谓语动词类错误,第三遍再看非谓语动词类错误,最后再通读一遍……


其实我心里也明白,这样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就我自己而言,做改错题就一个办法:读两遍,找感觉。还能怎么做呢?


后来我慢慢弄明白了:一、改错题这种东西,根本就不该拿来考学生。经常对文章进行改错的是什么人?不管是中文、英文,只有文字工作者——作家、学者、编辑——才经常进行文字修改,这些人都是语言水平比较高的人,学生怎么可能跟他们比。二、基于“一”,改错题对学生语言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可以说高到了没有多少学生能够达到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改错题的“解题技巧”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超出考试所需水平的语言能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朋友们可能会说,你说的这种题型既然不是一般题型,那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你还是没论证出个所以然来呀!我要说的是,改错题后来被拿掉了,这是好事,但考察学生语言综合水平的题型却并没有就此绝迹,而是越来越多: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书面表达……面对这些题型,没有足够高的英语水平,什么技巧都是白费。


那么,逻辑的下一链条就是:英语水平怎么提高?


当然,在不断刷题的过程中,由于也有相当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阅读,比如阅读理解就是这样,所以学生如果切实有大量的刷题训练,那么也能多少学到一点东西,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而这点东西、这种提高在许多老师、家长、领导看来已经足够令人惊喜的了,至于还能不能学到更多、提得更高,大家都已经很累了,散了吧,别再多想了……


如果换一种方式呢?一小篇一小篇阅读理解文章,每篇后面配个五道单选题、问答题、正误判断题,按照这样的英语学习方式,即便做了2000篇、10000道题,连题目带正文读了12万字英文,相当于一辆跑车在一条1200公里(100英文算1公里)的路上过了2000个减速带,整体的速度能不能起来、开车的心情有多郁闷,可想而知。相反,如果是三本原版读物,每本4万字,总量也是12万字,那就是在这条1200公里的路上只有三条减速带,能够飙到什么样的速度,开车的时候有多么畅快,想想也觉得开心!


如果是拿完形填空做例子,那就是1200公里的路上要安排6000个减速带(一篇文章一般配15道题),天哪……




说到这里,就回到了我们的话题:让学生自主阅读三本英语读物,每本4万字,就是一种主动学习。


有的朋友又要问:那我看为什么有的学生天天做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还是那么带劲呢?


拜托,朋友!兴趣一向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成功带来的愉悦感。那些到家第一件事就做数学作业的学生,几乎可以断定他们就是数学优等生。所以“天天做题还那么带劲”的学生,基本上就是英语成绩拔尖的学生。这些学生不管你怎么教,他们总是受益的,虽然也没有收到最大的效益。刷题的受害者,是这些学生以外的那些吭哧吭哧跟在后面的人,他们一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兴趣,二没有好成绩带来的愉悦感,他们的英语学习也因此很难积极主动起来。这些学生也许150分试卷也能考到115、120乃至125,但他们被取消了突破130、135、140的可能,而同样筋疲力尽的老师们、家长们已经无力去考虑他们还能不能提高、要不要提高了。每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无比痛心。如果我有重来一次、再次教学的机会,那该有多好!


朋友们!如果你们只是因为担心而没试过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为什么不试一下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